Home Events 主讲 | 第20期 从技师到祭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器”与“道”

主讲 | 第20期 从技师到祭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器”与“道”

作品简介

《道德经》中有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辩从最早的一种方法论问题,逐步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为一种权力、地位或阶层的判别依据。

在梁思成所著的《营造法式注释》中,试图将一部工程法典赋予建筑文法的地位,这一初衷/结果其实反映的是民初学者急于建立学术上的民族自尊,在谋求媲美西方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过程中寻找变“器”为“道”的过程。尤其在后世诸如傅熹年等学者建构的官式建筑研究框架下,礼制、尊卑、天人观念附着于斗拱、间架和各类装饰构件之上,建筑本体已经不是单纯的存在物,而具有了联系社会与文化的依凭。

伏羲女娲图(女娲持规、伏羲持矩,源自工匠、巫师——器,代表规矩、制度——道)

类似于苏美尔神话中的双蛇图,此图为唐代帛画,最早在汉画像砖即有类似图案,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帛画也有类似的表达。掌管技术的工匠在上古时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根据一部分学者的推测这些工匠就是原始的巫师,象形文字“巫”与“工”有同源关系。伏羲女娲图代表着从具体的技术工种到制定法律规则的神职(政治)人员的转变。

而类同于官方语境,民间的建筑活动同样广泛地在诉求道器之间的转化。李泽厚《说巫史传统》、李世武《工匠营房巫术源流考》等曾以巫术作为讨论核心,解读在民间营造普遍存在的风水堪舆理论。不同于礼序的建构,民间话语更多地在讲述隐喻、风俗以及神灵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或可用道器之说来统筹,从先秦甚至上古,朴素的建筑工匠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吸收儒释道等多家思想,逐步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观——从技师终于成为祭师。

相关书目

  • 李泽厚《说巫史传统》、《说文化心理》
  • 李世武《中国古代工匠营房巫术源流考》
  •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 朱启钤《哲匠录》
  • 程建军《营造意匠》
  •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主讲介绍

吕宇,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

活动报名

七点书影是一个立足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文化艺术类的非营利组织,联结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我们通过分享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或是漫步一场展览,认识有趣的人,拓宽思想的边界。

欢迎大家关注七点书影,参加我们的线下活动。

Date

7月 14 2018
Expired!

Time

7:00 pm - 9:00 pm

Location

Campbell Hall 101
Campbell Hall 101, UC Berkeley
Category

Organizer

七点书影 (7PM Literary and Film Salon)
Email
hi@7pmsalon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