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 伯克利 Soda Hall 5楼 |
时间 | 7月21日周六晚7点(PST) |
主讲人 | 杨家刚 |
主题介绍
世界各大传统文化体系大多各有自己的天神或天帝信仰,如古埃及的阿蒙神、阿吞神,古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古印度的梵天,古希腊的宙斯,古罗马的朱庇特等等,这些不同的名称的天神有着或相似或不同的神性或神格,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些神的神性或神格也在发生演变。
中国上古有着天与上帝的信仰,根据目前的史料如甲骨文等考察,天与上帝的信仰在商周时期完备,而商与周又有所差别。自西周时代起,对天与上帝的祭祀被立为王室祀典,成为中国传统国家宗教祭祀形态之一,一直沿续到清帝退位,长达三千馀年。而在此之间,天与上帝又分化出各种不同的神明与信仰体系,其间又经历了道教神明谱系的确立,佛教东传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会通,民间宗教的借用与开新,天主教、基督新教传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遇及翻译问题等。
本期演讲旨在通过梳理中国古代信仰中天与天帝的各种内涵,辨析各种文化体系中天帝的自有内涵,进而讨论文化相遇中的交流与翻译问题,并通过考察经学中天与上帝的内涵,探讨未来中国信仰重构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不一样的国学”演讲系列介绍:
本期活动是“不一样的国学”系列的第一期活动。“不一样的国学”旨在择取我们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点加以辨析,尤其对一些长期为人误读的内容考镜源流,正本清源,以解疑释惑,扫除公众误解,方便听众认识与理解我们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少为人知的一面。欢迎大家通过我们的直播平台聆听和参与互动讨论,本演讲系列将由青年学者为您揭开“不一样的国学”。
主讲人简介
杨家刚,1987年生,山东聊城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候选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出土文献、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尚书》学、礼学、宗教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