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 Barrows Hall 136 |
时间 | 4月28日周六晚7点(PST) |
主讲人 | 徐同昕(知乎ID:鱼非鱼) |
今年是《枪炮、病菌与钢铁》发行20周年,这本书在最一开始就直白地提出了一个萦绕现代人类社会却往往被避之不谈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程度如此的不同?作为近几十年少数直面世界种族与民族不平等的书籍,自诞生起,它自然引发了无数的赞许、批评和讨论…..
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者Stephen Walt认为这本书是“令人兴奋的阅读”,并将它推荐为十本国际关系学生必读的书之一。
伯克利经济学教授J. Bradford DeLong评价本书是“完全而绝对的天才之作”。
历史学家Tom Tomlinson评论道“基于这本书维度之广,戴蒙德教授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大量粗笔画来填充他的论述”。
另一名历史学家J.R.McNeill基本上对本书表达了称赞,但认为戴蒙德过度强调了地理的作用,而忽视了文化自治。
人类和地理学家James Morris Blaut批评本书对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复活,并指戴蒙德为当代版的欧洲中心主义者。
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John Brätland则认为本书忽视了个人能动性,过度聚焦于集权国家,不理解社会如何形成,并且忽视了经济机制如货币交换的作用。
人类学家Jason Antrosio则认为本书无非是“学术色情读物”,“在戴蒙德的叙述中,欧洲对世界的统治仅仅是一系列松散的个例的结果。人类主观影响结果的能力被他完全无视。欧洲人是无心插柳的征服者,土著人则被动地屈服于命运。他的著作是对真实历史的扭曲和损害”。
那么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呢?花三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它,我们一起来讨论。